想像一個學美術的文青突然跑去經營餐廳開酒吧,感覺如何?這次我想分享的就是一個專辦展覽的公司跨足到經營老空間,這…什麼概念?
不好意思,我開頭太誇張了,「斜槓」已經是趨勢,公司多一個經營觸角不稀奇,不過到底文青開餐廳能不能開出特色,又有什麼與眾不同處,這就很令我好奇了!因此特別來跟大家分享一個講座的心得和感想。
講座資訊
主講人:時藝多媒體 林宜標經理(人稱標哥)
題目:文創園區生活美學與經營策略
時藝多媒體介紹
時藝是台灣專門舉辦大型展覽的公司,像是剛結束的《瘋癲.夢境.神曲─天才達利展》、《Pingu企鵝家族的誕生:40週年巡迴特展》等,從藝術文化、建築美學、動漫到演唱會,是策劃活動經驗豐富的公司,近年來,他們跨足空間經營,有好多你可能吃過、經過的餐廳或文創空間,都由時藝在經營,以下就來介紹幾個空間。
MAD by Le Kief
位在台北市的中正紀念堂,原本是臺北刑務所官舍,經過兩年的整修後,現在叫做「MAD by Le Kief」的複合式藝文空間,並於2022年正式亮相!裡面提供餐飲、導覽和沙龍講座,讓大家從各方面都更認識這裡的文化和故事。
標哥說,這個地方大約40到50坪,租金近20萬元,如果用企業角度去經營實在是有難度,因為還要兼顧古蹟的文化公用性,常面臨兩難。現在他的想法是將這個地方打造成兼具古蹟與美食、多元且開放的場域,目標是成為米其林摘星的餐廳。而他也注意到臺北市的消費非常驚人,即便一個餐6000多元,從開幕以來,也都是滿座的狀況。
一號糧倉
一號糧倉是日據時代台北市的第一座糧倉,後來變成倉庫,一度閒置,2013年重新翻修,2016年變成以精緻料理為主的餐廳,連續兩年獲得米其林必比登推薦;即便如此,仍難抵疫情的衝擊,2021年6月吹熄燈號,在新的團隊也就是時藝接手,與原本的經營團隊策略聯盟後,才重新讓一號糧倉再度飄香。
因為有時藝的投入,一樓從原本從賣麵包、賣蔬果,變成一個可舉行講座的空間,也可以舉辦藝文表演,周末有時還有樂團或音樂表演,布置上新增了很多書籍,用文字布置整個老房子,更添人文故事味。
(心得)我曾經去一號糧倉吃過飯,餐點精緻美味,搭配建築物本身濃濃的日式風格,氣氛很不錯,之前就此歇業真的很可惜。不過一樓的蔬果區確實不是一個很有收入的項目,因為那裡也不算是生鮮超市,要買菜會寧願去大一點的超市或市場購買,不會特別跑來這裡選購,加上價格又比較貴一點,推想都是去吃飯才會順道帶顆菜走;現在注入了藝文的元素,讓原本單純消費的場域,變成一個傳遞文化和娛樂的現場,為老屋注入新活血,只是能不能轉換成收入,恐怕還有得觀察。
大稻埕碼頭貨櫃市集
大稻埕碼頭現在有很多貨櫃進駐,打造成水岸餐廳的氛圍,很多人傍著水喝涼飲,在戶外享受不受拘束的自在,吸引很多觀光客和外國人。不過在此之前,大稻埕碼頭也一度要歇業。
標哥說,前一手把大稻埕做的偏像夜市風,假日人很多,但清潔做不好,他們認為可以放入更多內容和元素,因此前往競標。得標後,重新設計貨櫃,也不將貨櫃堆疊,因為位在行水區,颱風來的時候,貨櫃包含燈光要可以在4小時內撤離,這一次搬運就要花費50萬元。(整個行動力和花費也太驚人)
他認為做市集與展覽不一樣,在疫情解封後,市集有非常多的人潮,現金流非常快,但展覽不一樣,需要時間準備和醞釀。而市集天氣好的時候,一天可以進帳幾十萬,天氣不好就幾千元一天,名符其實的靠天吃飯。目前還規畫結合藝文活動和年度季節主題,接下來可能還會提供包櫃的VIP活動,讓水岸市集更加豐富多元,越夜越繽紛。
心得感想
聽完演講感觸很深,台灣的展覽市場越來越小,過去熱門的展覽如果再度來台,票放都越來越不好,而同樣的規格放在大陸,票價訂兩倍,人潮也來兩倍,人潮錢潮的榮景,難怪不少文創產業出走到對岸;內心也默默擔憂,希望這些好的策展公司能夠持續經營,但不是用「撐」的,如何結合多方資源一起把餅做大,一直是藝文產業難解的習題,很難有萬靈丹可以一體適用。
另外,多角化經營是企業或公司減少風險的操作,但是否有足夠的專業去跨領域,或開展出一條新的商機,事前評估一堆財務報表,有時候好像還不如實際把頭洗下去,才知道市場的水溫,自己到底能不能承受這個溫差,立足於新的產業能否有能力一枝獨秀。
多采多姿的工作 80%
老房餐廳價位好貴 90%
時藝多媒體官網:https://www.mediasphere.com.tw/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