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了將近一年半,熱門書籍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,終於從圖書館員手上拿到了。我之前就曾經在一個公共空間閱讀過此書的前幾章,後來就去圖書館登記,沒想到前面有10幾個人排隊,熱門程度實在難以想像。
這本書並沒有打出特別亮眼的標語,只有封面註明是唯一融合童話的心理諮商經典,這句話在看完此書後,確實得到印證。
內文精美的插圖,將蛤蟆先生的角色維妙維肖的具體化,從蛤蟆先生的坐姿到家裡的布置,讓我在閱讀時都相當有想像空間,也讓我內心有投射點,常常燃起想要幫助蛤蟆先生的念頭。
蛤蟆先生的章節共16章,從好朋友們發現蛤蟆先生萎靡不振,似乎生病了,到介紹他去看心理師-蒼鷺,每一個章節都是蛤蟆先生與蒼鷺對話的過程。
蛤蟆先生就像是我們每個平凡人一樣,原本有著工作,也有家人,也有朋友,但在遭遇一些事情後,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再也打不起勁,透過與心理師對話的過程,他開始了解自己是怎麼產生這些情緒,以及如何去理解這些事情,透過不斷的思考和自我提問,讓自己開始有了破口,有機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,獲得再次成長的機會。
我很喜歡這本書,它不難懂、也沒有太多艱澀的理論,而故事中搭配著很多童話般的情節設定,例如居住的莊園和小屋,確實有部分符合動物們的習性,但每個人又都有自己的職業,像是蛤蟆先生的朋友老獾,是社區裡位高權重的人,總是很有自信,覺得自己的想法就是對的、不容挑戰,很喜歡給人家建議,卻常常顯得是很有意見,容易讓人沮喪,這些都是有點真實卻又充滿童趣的設定。
至於為什麼蛤蟆先生會生病,蒼鷺帶著他從童年開始探索。這不是我第一本看到從童年開始找答案的書,像是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中,也有許多針對童年的探討,不過此書只用了一個基本觀念去引導,讓我覺得比較好理解。
像是兒童有兩種狀態,一個是自然型兒童,一個是適應型兒童。兒童有很多基本的情緒:快樂、憤怒、悲傷、恐懼等,這些都是兒童的自然行為,也就是自然型兒童。
不過兒童成長過程中,有最重要的影響,就是父母。兒童為了適應父母,會開始有些行為去因應父母的作為,如此一來才能生存,這些早期的經驗會慢慢形成兒童的人格雛形,而這些才是影響未來成長的關鍵。
當蛤蟆先生透過探索童年的時候,理解自己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的思考模型,他會開始有觸發點可以轉變,書裡面透過諮商去說明蛤蟆先生的轉變。
我自己也因為剛有了寶寶,看到這本書中寫的,會提醒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寶寶的人格發展,就會比較謹言慎行,雖然不敢說要戰戰兢兢,但是在遇到衝突時,我會想一下要怎麼跟寶寶溝通,不會讓情緒一下子放出去,傷害到孩子,給他留下不知所以的心理陰影。
如果對心理學有點好奇,對自己的情緒想找到出口,那這本書是一個很不錯的入門書。
#心理學結合童話
#蛤蟆先生很cute